小米造车的主体,“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终于成立了。
9月的第一天,一张照片在各大社交平台和朋友圈传播。照片中雷军站在中间,他身后是“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的背景板,上面印着小米的logo。而小米大家电部原总经理李肖爽以及小米参谋部原副参谋长于锴二人也站在雷军身后,在外界看来,这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此前的转岗传言,他们确实正在参与小米汽车相关业务。
除了内部,小米在行业内掀起“抢人大战”。AI财经社了解到,从百度到吉利,均有技术人员被小米挖角,其中不乏原公司培养多年的技术人才。
然而,小米的步伐仍然慢于外界期待。根据小米官方消息,小米汽车收到的简历已超过2万份,但完成入职的仅有300余人。这一比例,使得小米几乎成为2021年最难应聘的公司。
“我接触过好几个城市的招商部门,这些招商部门都说即将引入小米造车。”一位汽车行业供应链公司的高层告诉AI财经社,外界近期关于小米造车将落户某城市的“独家消息”,多半来自不同主体的放风,但据他了解,一切还悬而未决,“外界对小米造车的期待太大,大过了它现阶段所能实现的。”
小米造车内外抢人,“年轻人”被召唤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
据AI财经社了解,今年4月份,小米内部已经开始了“高管转岗”的工作,其中不少高管转去了小米汽车业务线。在一份内部流传的自称是转岗的标准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转岗人员原工作必须偏技术和研发方向,这也和小米汽车招聘的需求相吻合。
在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的当天,雷军在微信公众号中说,“小米造车迎来关键性里程碑”。他谈到,目前小米集团拥有了1.6万名工程师,此后还将扩招5000名。而这些工程师人才都将对小米汽车业务形成支持。
除了内部转岗外,“抢人”的另一个方向为行业内其他公司。小米挖人在今年3月就已经在圈子里弥漫开了,有猎头透露,与其他造车企业相比,小米给出的offer极具吸引力,薪资比市面的高出近20%-30%。
近几个月以来,无论是在公司的餐厅还是咖啡厅里,一汽的电池专家李鹏飞总能听到一些年轻人表达要去小米汽车试水的想法。“小米光环太大了,小米手机塑造的高配置、黑科技、高性价的形象,让很多崇尚技术的年轻人很受鼓舞,而且小米还宣布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金,实力也很雄厚。”他很能理解这些年轻人的想法。
然而,大部分人投过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小米官网上的反馈信息只是“初筛”。有的人接到一轮面试后,两周过去了,杳无音讯。一些人等得不耐烦了,向那些已经通过三面的人,咨询面试间隔的周期。那些刚刚通过三面、还没有拿到offer的人,成了大家眼中的“大咖”。
他们聚集在脉脉平台上,已经组建了“小米汽车求职互助小组”,发出了281个帖子。他们的身份既有吉利、比亚迪、北汽这样自主品牌的车企,也有来自上汽、一汽这样的合资企业。
据AI财经社了解,6月以来,小米集团确实公开密集地发布招聘信息,从自动驾驶岗到整车职位、三电等岗位。7月28日,雷军还在微博账号上,亲自宣称为小米汽车招揽500名自动驾驶精英。
然而,小米汽车火热的另一面,是有些人认为小米基础薪资没有竞争力,期权需要5年才能拿满。对于一家初创企业而言,真正能和公司走满五年,最终变现的人凤毛麟角。他们会拿蔚来汽车的例子做比较,蔚来成立当初,就是全员持股,但是最终熬到蔚来上市变现的最多只有1/10。
7月下旬,李鹏飞接到猎头的电话,但在了解小米岗位能开出的薪资待遇后,他拒绝了猎头的邀约。
“我在一汽已经做到了电池技术的负责人,去一家新的车企有自己的期望值。像小米造车、滴滴或蔚来等新势力汽车公司,我的薪资期望底线就是当前薪资的double。”李鹏飞告诉AI财经社,他目前的年包是40万,但是小米汽车能开出的最高薪资才80万。这意味着即使双方谈得比较好,可能也只是80万,远远没有超出自己的期望。
李鹏飞综合考虑薪资待遇和工作舒适度后,认为这个薪资水平缺乏诱惑力。传统主机厂分工已经明确,每人各司其职,工作量不会很大,但是小米汽车不一样,它不仅是初创企业,而且还带有互联网公司的狼性基因,工作强度会非常大,远非现在他们工作量的一两倍。
“小米集团可能更能吸引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毕业刚刚几年,薪资不仅可以翻倍,还有比较灵活开阔的空间。”李鹏飞称。
为做智能驾驶,小米“挖角”百度、吉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前,负责汽车业务的小米集团副总裁王翔谈到,直到今年底,都是组建团队的阶段。此外他提到,小米汽车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超过500名专注在L4自动驾驶技术的人才”。
AI财经社了解到,百度智能驾驶业务线上,有不少技术人员被小米挖走,其中不乏相关公司培育多年的技术人才。
不只是百度,“我们吉利研发部门的人都被小米挖走好几个了。”一位匿名网友在某职场社区中谈到。AI财经社发现,这条有些吐槽性质的帖子很快引来了其他车企员工的回应,好几位评论者都提到小米已经从他们公司挖走了研发人员。
AI财经社在某招聘平台上搜索小米汽车相关的招聘职位,发现与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相关的岗位占据绝大多数,而这从对自动驾驶工程师数量的需求也可见一斑。虽然岗位职能介绍并未详细说明工作内容,但在HR描述的职位简介中多次出现算法、地图、传感器、激光雷达、车载系统以及深度学习框架等与自动驾驶相关的词汇。
从其招聘方向可以看出,智能驾驶领域技术人才成为小米的“挖角”重点,这被认为是小米的业务重心。
今年春季抖音直播上,雷军透露了一些造车细节,首款车型定位中高端,正在轿车和SUV当中选择,价格可能在10万-30万。同时,他在直播中非常自信地表示,首款汽车一定要代表上市时间点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
结合小米自造车以来的动向来看,雷军口中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其实指的就是自动驾驶能力。之后从4月份开始,雷军相继走访了博世、宁德时代、东风汽车技术中心、长安汽车、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柳州新能源车生产车间、长城汽车研发中心等车企和供应商。
雷军的全国走访行为被外界视为是小米在寻找代工合作伙伴的信号,这其实也透露出另一个信息,即通过对不同车企技术研发中心的走访,小米将直观地接触到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和动向。
事实上,入局较晚的小米,在造车事业上能做的并不多。在外界看来,品牌层面,与蔚来等全新建立的品牌不同,从手机到loT等其他业务上,小米接近消费者的产品众多,自身的品牌形象已然固化,重新打造汽车,短期内在品牌层面能做的突破并不多;而在制造环节上,“新造车”已有成熟路径,小米只需按图索骥即可。
此情况下,智能驾驶等领域,被认为是小米“唯一”能寻求突破、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然而,相比百度、华为、小鹏等公司,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固有积累并不深厚。除了大规模招聘智能驾驶相关的人才,小米也在积极投资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以实现追赶。
8月25日,小米集团宣布以总交易金额约7737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交易完成后,深动科技将成为小米全资附属公司。
收购深动科技,彰显了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的决心。深动科技拥有专业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能够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应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这正是小米现阶段在电动汽车业务上所缺乏的能力。
这并不是小米收购和投资的首家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企业。早在今年6月,小米旗下的长江产业基金就领投了纵目科技的D3轮融资,这是小米宣布造车后投资的首个汽车领域的企业。纵目科技是一家自动驾驶系统ADS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和产品供应商。本轮融资将在小米智能场景应用领域进行多维度合作。
投资纵目科技后,小米集团又领投了国内激光雷达初创企业禾赛科技。此次融资金额超过3亿美元,领投方还包括高瓴创投、美团和中信产业基金。禾赛科技称,这笔融资将用于支持混合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交付,以及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芯片的研发。
一个多月后,小米集团再次领投了上海几何伙伴,融资金额将近4亿元。这家企业的核心产品是自动驾驶软硬件集成系统,目标是进军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领域,成为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Tier1。
由于小米自身并没有在自动驾驶研发上的经验积累,这几次大手笔的烧钱将帮助小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追赶上其他造车公司的进度。
然而,智能驾驶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高投入就能获得高回报的领域,它需要长年累月的大量投入,能否将此作为核心优势,还很难说。
悬念太多,小米造车待价而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小米官宣造车5个月后,小米正式注册汽车公司,并宣布已经搭建了近300人的“造车”团队,似乎一切都按照雷军的计划进行。
然而,小米造车的悬念仍然远多过确定的信息。
这次成立的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亿元人民币,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出任法人代表。但除了公司主体外,小米汽车主体、研发等核心部门的选址、产品规划等,还都是未知数。
事实上,近三个月中,北京、上海、武汉、合肥、西安等地都与小米传出过“绯闻”,或被曝出与小米造车接触,或直接传出落户消息。
“不是小米故意在抬身价,是他们在按自己的节奏走。”上述供应商高层认为,“外界对小米造车的期待太大,大过了它现阶段所能实现的。”
事实上,从团队搭建到项目落地,小米汽车谨慎前行,看起来都有些“雷声大雨点小”。
核心技术上,小米需要通过从低起点开始做研发,从而把智能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产品上,小米则需要从零开始梳理,而在产品开发上,蔚来已经“烧掉”超过300亿元。
事实上,最开始小米跨界造车并不被外界看好,就连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还曾隔空调侃过雷军,“比如说像雷总准备投1000个亿。关键是浪费你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时间要值多少钱?拿钱是买不到的,如果企业的战略方向错了,可能丢失50个亿不算多,但是你丢失了三年的时间,这个就很重要。”
虽然三天后,王传福称是媒体误读,比亚迪不仅支持小米造车,甚至正在和小米洽谈一些汽车项目。但这也正好说明了其他车企对小米造车产生的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
现在小米的汽车公司已经成立,但距离年轻人提到他们的“第一辆汽车”还有多远?恐怕没有人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